杨业年少得志人称无敌 雁门关一战声名远扬 被俘后绝食殉国

杨业是北宋名将,骁勇善战,戎马一生。为了抵御辽国入侵,保卫百姓安居乐业,收复被后晋石敬瑭出卖的幽云十六州,英勇奋战,捐躯疆场。他的丰功伟烈、浩气英风不仅永留青史,流芳百世,而且家喻户晓,广为流传。

986年6月的一天,黄昏之时,在晋北之地的残阳夕照下,暮云更显寂寥。这时,夕阳余晖洒向了朔州的一处战场。在这里,一位北宋的将军无心于这醉人的夕阳。一番激战后,他带着残兵来到了名叫陈家谷的地方。当他满怀欣喜来到这里时,却发现早前约好的援兵无一人到来。无奈与悲壮涌上心头,而他只能仰天长啸。

此时,敌军已越来越近。突围无望的他只得发起最后的冲锋,在敌阵中他手刃数十百人。但因寡不敌众、负伤甚多,这位将军最终落马被俘。敌军首领亲自来劝降,这幕熟悉的场景一如昨日。七年前,太原城里,他就是这样归降现在所效命的赵宋一朝。可这一次,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道义。三日之后,宋太宗接到了云州观察使绝食而死的消息。此役之后,为了纪念这位名将及其后人,民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《杨家将》,而他便是那杨令公的原型——杨业。

杨业,并州太原人,初名重贵。后来在小说、戏文的演绎下,又有了杨继业、杨令公等称呼。年少时期的杨业不喜欢读书,但非常喜欢骑马射箭,尚义任侠。所以每次打猎,他获得的猎物总是比别人多很多。年少的他立志成为将军,在一次的打猎中他曾对别人说:将来他领兵打仗的话,也要像鹰和犬追逐野兔、野鸡一样。其勇猛与果敢 ,由此可见一斑。

公元951年,后周皇帝郭威灭了后汉。同年,刘崇建立了北汉。政权并立,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。弱冠之年便开始追随刘崇的杨业,自然成为了北汉的得力战将。此时的他如年少时的豪言壮语一样: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,并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。杨业骁勇善战、屡立战功,不断的胜利也让国人为他冠以"无敌"之名。

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,后周内部悄然发生了变化。960年,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了后周政权,建立北宋。建国之后,宋太祖继续后周的事业——平定天下。在"先南后北"的政策指导下,北宋率先平定南方,尔后集中力量对付北汉。但早期的讨伐北汉的战役连连失利,直到979年,宋太宗决定再次发兵征讨。

基于历次的失败,赵宋为这一次讨伐北汉做足了准备。基于之前的经验,北宋认为之所以屡战屡败,是因为北汉有辽国的支援。于是这一次,宋军决定好好的打击援军。当年三月,辽军行至白马岭,与宋军隔河形成了对峙的局势。辽军认为局势有利,抢先渡河,不料却遭到宋军的突然袭击,大败而去。宋朝趁势展开进攻,先后攻下盂县、隆州、岚州等地后,直逼太原。在无外援陷入重围的情况下,刘继源只好投降。这时候的杨业还奋战在前线,"杀伤宋师甚众"。但此时的北汉已亡,在刘继源的劝说之下,他只好投降宋廷。

杨业招降后,宋太宗很高兴,认为自己得到了一名"老于边事"的悍将。当时还在前线的时候,杨业便被授予了右令军卫大将军。还朝后,宋太宗又授予其郑州防御使。一个降将能得到如此待遇,足可见杨业自身过人的能力。当然,这也与北宋缺少驻防北境的将领不无关系。

宋太宗果然没有看错眼。980年,即杨业归降之后的第二年,辽国进攻雁门。此时驻防的是代州刺史杨业和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。这一仗可谓是精彩绝伦:杨业当时率麾下数百骑兵抄小路,与雁门关守军两面夹击。此役辽军大败,辽国驸马萧咄李被斩杀于辽军阵中。经此一役,辽军看到杨业的旗帜便引兵撤离。

这一仗杨业立了大功,并升任为领云州观察使。但他的军功却引起很多人的不满,以至于戍边的主将多有上书告发其短处。不过宋太宗对此毫不在意,几乎所有奏折都被他封存交给了杨业。雁门一役后第6年,潘、杨二人再一次合作。但这一次潘、杨二人没能重现雁门一役的肝胆相照,杨业也因此抱憾而终。

986年正月,宋朝厉兵秣马,兵分三路决定伐辽。东路归曹彬指挥,中路归田重进指挥,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,杨业为副将。曹彬不愧是名将,一路势如破竹。两路宋军也攻克多地,形势一片大好。就在此时,危机显露。当时曹彬部一路攻城略地,但速度明显过快,后勤运输跟不上。当得知占领涿州之后,宋太宗却大惊失色。果不其然,曹彬部队的粮道很快被切断。不得已,他只能撤退。这一撤退,打乱了原先定好的计划。宋太宗命令曹彬不要前进,应与米信汇合。但部下听说两路军连连胜利,为了争功,纷纷要求出战。

就在曹彬的部下重回涿州的时候,辽圣宗亲赴前线督战。在当年4月的岐沟关一战中,宋军遭到辽军突袭,几番交战后宋军的粮草很快消耗殆尽。见势不妙,曹彬引兵退却,在之后的渡河过程中死伤惨重。东路军的溃败,直接连累了其他两路部队的攻势,以至于前期的优势转瞬即逝。既然败迹已定,那剩下的只能是如何让云、朔、寰、应四州百姓内迁和军队撤退的问题了。

如此大规模的撤离,是很需要技术。为此,杨业提出了一条建议:云州的百姓应该最先撤退,然后宋军攻打应州,让云州至朔州一带的百姓从东南石碣谷撤离。与此同时将精兵埋伏在谷中央,派弓箭手守住谷口,以保证百姓安全撤离。但是这一建议马上遭到了监军王侁的否决。按照他的意见,应该是出了雁门关之后,与辽军决战,同时污蔑杨业贪生怕死。杨业表示自己并不是贪生怕死,而是因为这一去必然会失败。谁知这时候王侁发了狠话:"你不是号称"无敌"吗?今停军不前莫非有异心?"话说到这个份上,杨业再多争辩也无用。于是他只好表明自己"当为诸公先"的必死决心。

临走前,杨业自知此次有去无回。但为了给部下存留一丝丝希望,他还是在临走前与潘美约好在陈家谷埋好伏兵。待自己领兵撤退到此地时,从两面夹击辽军。在临阵出兵的时候,这员久经沙场的老将留下了无奈的热泪。即便这般,杨业依旧带着自己的部下走进那道山谷中。

就这样于986年6月的一天,陈家谷战役爆发。当天上午10时左右,王侁听闻杨业在追击辽军,便认为他已经获胜,于是下令追击。但孰能料到,这是辽军主将耶律斜佯装败退的计谋。由于王侁是监军,潘美也只能服从。当他得知杨业身处险境时,却又立马领兵撤离。

可是,还在领兵浴血奋战的杨业无从知晓这一切。战至傍晚,杨业终于到了谷口。本以为能率领所剩百余部下脱险的他,看到却是空无一人的谷口。彼时的杨业心中或忧愤、或无奈亦或更多是愧对于自己无谓牺牲的部下。在数百年过后,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杨业的心境究竟如何。但我们知道的是,杨业率及其他所剩的部下没有选择投降;而是发起了最后一次冲锋,慷慨赴死。在辽军的包围中,杨业厮杀多时。终因战马受了重伤,渐渐独木难支。辽将见此向他射了一箭,杨业应声落马被辽军俘获。此时的他身中数十刀,放眼整个战场宋军仅余杨业一人,就连他的儿子杨延玉也不幸阵亡。

辽国俘获了杨业,自然是异常兴奋,于是耶律斜轸来劝降。杨业却说了这样一番话:"宋朝皇帝待我不薄,我要以讨贼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,哪知被奸人所害,导致惨败,哪还有面目活在世上呢?"。三日后,一代名将绝食而亡。宋太宗听闻后震惊不已,他立马将潘美削秩三等,王侁、刘文裕削去官籍发配地方。同时,追赠杨业为检校太尉、大同节度使。

杨业的最后一役是如此的悲壮,但他的故事却被后人所传颂。他知恩图报、报效国家的那种决心却与日月齐光。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,就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人在努力着。中国也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而走向强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