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匡义是谁如何评价赵匡义
从前一提到大一统,国人就连连感叹,说始皇威武霸气,汉高功绩千秋,连隋文帝都能成为千古一帝,可是偏偏漏掉赵光义。
赵光义,赵匡义是也,宋太祖弟,为避讳改为赵光义,反正他改过名字不少,记得住的就是赵光义。
说起宋朝皇帝,形容他们的都是“软”、“和亲”、“纳贡”、“杀功臣”等等字眼,说起来也有点儿冤,开国几位皇帝没有点儿将才哪个朝代能长久,宋朝也一样,太祖赵匡胤不能忽视,太宗也就更不能了,因为相对于太祖建国的功绩,太宗统一的功绩其实还要大一些的。
赵光义历史上夸的人少,骂的人多,大概是因为三个原因:
一,他疑似谋害兄长篡位,也就是所谓的“斧声烛影”;
二,准备不足就去征辽朝,两次惨败还纳贡;
三,实际上“重文轻武”的实施者,给后世所有人种下了宋朝“有钱但是软”的印象。
说“斧声烛影”和他有关系,这个确实有些证据,主要还是在史书里。
宋朝最主要的史书《宋史·太祖本纪》只说“癸丑夕,帝崩于万岁殿,年五十,殡于殿西阶。”
几乎没提继承人问题,而《宋史纪事本末》中却详细提到了太祖驾崩前的情况:“壬午夜,大雪,帝王召晋王光义,嘱以后事。左右皆不得闻,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,若有逊避之状。
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:好为之,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,宋皇后见晋王愕然。连呼曰:“吾之命,皆托于官家。”
晋王泣曰:“共保富贵,无忧也。”甲寅,晋王光义既皇帝位,改名炅。”
这一段史料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:生病中的太祖召见了当时还是晋王的赵光义,并屏退了侍候的下人,对他嘱咐后事,外人都听不见里面在说什么,但是远远能够看到蜡烛下的人影,他们看到赵光义离开了座位,有推辞避让的样子,而太祖则拿着配搭的小斧子(宫廷的小配件)对晋王大声说“好好地完成这件事”。
第二天清晨太祖驾崩,皇后宋氏见到晋王,对他说:“我们(宋皇后和太祖子赵德芳),就拜托你照顾了”,晋王则哭着回答:“我会保你们富贵,不要担心”。
到甲寅月(农历二月到惊蛰),晋王赵光义继位,改名为赵炅。
可以看到当时太祖太宗身边没有其他人,服侍的人都在外面,看到的情形都是“大概”的样子,而两人通过烛光反映出来的样子非常的奇怪,让人产生了一些怀疑。
而仁宗时期的野史《续湘山野录》记载的更加详细:
急传宫钥开端门,召开封王,即太宗也。延寝,酌酒对饮。宦官、宫妾悉屏之,但遥见烛影下,太宗时或避席,有不可胜之状。饮讫,禁漏三鼓,殿雪已数寸,帝引柱斧戳雪,顾太宗曰:‘好做,好做!’……将五鼓,伺庐者寂无所闻,帝已崩矣。
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。”这段描写和《宋史纪事本末》的情节相似类似,只是加上了事情发生前太祖太宗喝了酒的背景。
这个版本的在民间流传很广,特别是其中的语句将一些关键的点,都是直接形容,而不是如《宋史纪事本末》里外人远处看到的模糊场景,这就形成了“斧声烛影”的传说。
针对“斧声烛影”的千古之谜,后世不论官修还是民间,都有很多说法,有的基于赵光义继位后其弟,不按照朝堂规程着急修改年号,以及幽禁太祖次子等等行为,认定他有谋兄篡位之嫌;
《资治通鉴》的司马光则认为那就是一次比较平常的布置后事,而且有金匮之盟(历史君会在近期为大家揭秘),太宗继位本来就是太后和太宗的约定,不会有什么谋杀,太祖只是突然暴毙等等。
因为大家众说纷纭,又没有确凿的支撑某一方的证据,而野史的可信度又比较低,因此历史君认为,按官修史载太宗继位就可以,没必要深究。
“斧声烛影”实际上给宋太宗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,是的他在历史上的评价总感觉“碌碌无为”,其实不然,两败辽朝确实没有辩解的余地,但是“统一中原”的功绩,是确实不能抹杀的。
宋太宗在大量分封太祖子女及旧部后,将自己的属臣逐步提拔成为政权的中枢,在稳固帝位后,继续开始统一中原的战争。
太平兴国三年(公元978年),在宋朝的压力下,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,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。
太平兴国四年(公元979年)正月,宋太宗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,围攻北汉都城太原,后来又在二月率军亲征,在围攻过程中又击败北汉求自辽朝的援兵,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,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。宋朝也经历两位皇帝的努力,重新实现了中原统一。
统一中原的宋太宗当然也还是招了骂,他不顾部队疲惫给养难以为继,对辽朝北伐,想收复燕云十六州,但是愿望落空,自己负伤,惨败而归,在历史君看来,让宋朝步兵在华北平坦开阔的地方面对辽朝铁骑,实在也不是什么高明的策略,这个锅宋太宗是想甩也甩不掉的。
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,特别是评价历史进程有标杆作用的古代帝王时,也应该拥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评价体系。
首先要有放在当时的条件下评价的习惯,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唯物史观,不能随意“穿越”,提出什么“关公战秦琼”的奇怪问题。
当然,一定要充分通过史料去将原本的碎片拼起来,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物,也要分析和感受他们的情绪和话语,使得一个原有的模糊的形象变得生动起来。
这样才能变成一个懂历史,也会讲历史的人。